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历史观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和民族盛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024年,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科学回答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重大问题,是我国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的科学指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图为9月25日,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里,当地群众欢聚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周围,学习总书记的回信精神。 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摄
提出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目的是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丰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政治、历史和文明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要求,两者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必然促成“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和保障历史正确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规律、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理解,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正确的前进方向。这一正确的前进方向就是“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前提,通过彰显历史中的“共同性”而裨益现实中的“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激励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体现了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是历史传统、价值体系和制度文化的集中体现,而历史观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导。在中国,历史撰述及历史观自古具有浓厚的政治性,文以载道、史以传经是中国人的心灵习性与文化基因。中国人不仅看重“史实”,还看重作为历史哲学的“史义”或“史观”。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也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和实践证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只有思想上精神上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是内在的、强大的、持久的。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促进各民族群众从历史维度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增强基于历史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拥有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能具备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才能保持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要看能不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本身便构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标识性概念,也为中国自主的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等知识体系构建创设了重要前提条件。总书记指出:“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史;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史,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必然逻辑,清晰阐明了中华民族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独特发展路径。这种建立在把握历史规律之上的科学认知和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更多内容详见: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强世功文章《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策划:梁佩韵 审核:李艳玲)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