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42年向险而行 战风斗浪书写一生传奇
他身着厚重的潜水装具,在漆黑的水下与死亡赛跑;他以血肉之躯对抗深海压力,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他用42年光阴,在惊涛骇浪中书写了海下防救事业的壮丽篇章。他就是山东省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军休干部、原海军某支队参谋部正高级工程师鲍兆强,1979年入伍,历任潜水兵、潜水员、指导员、教导员、业务长、高级工程师等职。服役期间,曾参加救援、演习、安保、救生保障、支援地方救灾等任务100余次,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他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成为我国水下救援领域的传奇人物。
潜艇救援中的生死一跃
20世纪80年代,一艘潜艇因大雾弥漫,与外轮发生碰撞沉入海底,其中一个舱室损毁严重,舱内官兵生死未卜。接到紧急救援命令的鲍兆强,时任海军某大队潜水兵,第一时间随队赶赴现场。当时,潜艇舱体已经变形,切割作业产生的有害气体威胁着幸存者生命,救援被迫暂停。正当大家在甲板上重新制定救援计划的时候,突然,一名艇内的战士从鱼雷发射管中离艇漂浮至水面。
鲍兆强回忆:“潜艇失事位置位于航道,海流较大,一旦出现意外沉入海中,被海流冲走我们就救不回来了!”千钧一发之际,站在甲板上的鲍兆强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海水朝着这名艇员游去。那时,鲍兆强早已忘记自己也没有穿戴装具,并且身上还有厚重的棉袄。最终,在战友的合力帮助下,这名战士被救起。
但是,更大的挑战还在水下。沉艇深度超过30米,打捞潜艇水下作业更是对潜水员心理、体能、智慧在复杂环境下独立完成艰巨、繁重任务技术能力的考验。鲍兆强在高压、黑暗、寒冷刺骨的海水中连续作业数小时,最终成功将浮筒固定,为潜艇整体打捞奠定基础。这次救援他荣立个人二等功。
黑暗深海中的开路先锋
1999年,一艘客货混装船因火灾倾覆,时年45岁的鲍兆强作为潜水指挥员,连夜奔赴事故海域,负责搜寻打捞遇难者遗骸。
“船体倒扣,舱内全是油污和碎片,能见度为零。”鲍兆强深知此行凶险,但一周前他刚好乘坐过这艘货船,对船体结构相对熟悉,因此他主动请缨,第一个下水。
但实际情况比他想象的更为恶劣:在水下,鲍兆强贴着主甲板匍匐搜索两小时,却一无所获。体力几近透支时,他猛然想起:遇难者穿着救生衣,可能随气压浮至倒扣的船底!这一关键判断彻底扭转了救援方向。
上岸后,他立刻汇报了这一分析结果,并重新制定有效可行的搜寻方案,果然,第二个下水的战友按照他的分析结果直奔船体餐厅区域,打捞出11具遇难者遗骸。
400米孤井下的“逆行守护者”
如果说海上救援是与自然的较量,那么1987年的安徽煤矿抢险,则是技术与意志的双重考验。当时煤矿内因钻探触及地下水层,400多米深的矿井瞬间被淹,国家资产危在旦夕。
当时,故障点深达400多米,井内的水深已经达到380米,经过抽水泵抽水后,井内水深还有38米,鲍兆强临危受命,穿戴重达175斤的装具潜入井下。
“当时水随时会涨起来,而且井口直径只有5米,井内还架着脚手架,摆着各种施工工具,想转身都难,氧气管还有随时被绞缠的风险。”面对多种危险,鲍兆强没有犹豫,立刻接受了任务。
鲍兆强从下午3点开始准备,晚上6点多下井,到晚上11点多开始潜水,经过近一小时的水下探索才艰难地到达出水点。黑暗中,他仅凭触觉摸索在浑浊、无视距的水中作业,将钻杆切断,提拉出钻头并关闭阀门,控制住了地下水冒溢,挽救了投资1.4亿元即将建成的矿井。
“当时阀门被卡死了,我只能徒手一寸寸拧动螺栓。”鲍兆强说,历经11小时连续奋战,次日凌晨5点,随着“咔嗒”一声脆响,阀门终于闭合,矿井水位开始下降。出井时,他的双手已血肉模糊,而身后是保住的万吨煤炭资源。“那是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但国家财产不能丢!”他说得轻描淡写,却让在场所有人热泪盈眶。
2021年,鲍兆强光荣退休。回望从军生涯参与的百余次救援,他感慨万千:“过去靠人拼,现在靠科技拼。”
“黄海上腾起一条龙,江河湖海留美名。哪里有灾难和危险,哪里就有子弟兵。爱心无限情无限,生死关头见忠诚。”正如《英雄救捞中队队歌》所唱,在深海之下、在矿井之中,鲍兆强面对困难和危险从未退缩,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一次次义无反顾的深潜。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水下是另一个战场,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我就要做那道穿透黑暗的光。” (文/游潇)
来源:山东省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