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从军营到海岸 以救援践行守护
7月28日晚,一对外地来荣旅游的父子突然被海浪卷入深水区。在离岸几十米的海面上,这对父子正在浪涛中挣扎。天色已黑,周边的游客都不敢贸然跳海施救。正在附近摆摊的于壮强听到呼救后,立即套上救生衣,把脚蹼“啪”地扣在脚踝上,手电筒往嘴里一叼,转身就扎进了漆黑的海水里。夜晚的海水像墨汁一样浓稠,海浪大力拍打在他身上,咸涩的海水呛得他喉咙发疼,但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凭着对这片海域的熟悉,他避开暗涌最急的区域,绕着弧线向那对父子靠近,并不断高声安抚两人:“别紧张,我来了。”于壮强深吸一口气,左手稳稳扣住男人的胳膊,右手像铁钳似的护住孩子的后腰,用身体挡在他们和汹涌的海浪之间。往回游的每一米都像在跟死神拔河,离岸流还在拼命往后拽,海浪一次次把他们掀起来又砸下去,20多分钟,仿佛漫长得没有尽头。岸边上焦急的游客只能举着手机照明,看着那个穿救生衣的身影在浪里起起伏伏,直到把两人托回浅水区。确认父子俩脱险无碍后,于壮强默默转身离开。
其实这已不是于壮强第一次救人了。2024年夏天,同样有5人遇险,他分两次成功将人救回。
有人问他,每次都这么拼命,不怕吗?于壮强拍拍胸口——那里虽然不再穿着军装,但军人的烙印从未褪去。“怕?肯定怕。但我是退役军人啊!”他说得坦然,眼里闪着光,“有人遇到危险,我不上谁上?这不是应该的吗?”
脱下军装时,于壮强带走的不只是一身过硬的本领,更有刻在骨血里的“险情即命令”;站在海岸边,他把消防训练场上的冲锋姿态,变成了跃入惊涛的果敢。从面对烈焰时的无畏,到对抗海浪时的坚毅,变的是救援现场的场景,不变的是那股“见险必冲”的军人底色;变的是执行任务的阵地,不变的是“守护”二字的重量。有一种勇敢,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便从未褪色。
军营淬炼:刻进骨子里的“救人心”
18岁那年,于壮强怀着一腔热血在威海荣成市光荣参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高新区消防支队的一名消防员。站在队列里,听着洪亮的口号响彻营区,他握紧拳头,心里默默念着:“从此,这身军装就是责任,就是守护。”
两年的服役时光,像一把淬火的锤子,把这个青涩的少年锻造成了铁骨铮铮的战士。每天天不亮,急促的哨声就会划破清晨的宁静,3公里越野、负重登楼、单杠引体向上……基础体能训练日复一日,汗水浸透作训服是常态,磨破的手套换了一副又一副,但他从没想过退缩。专业技能训练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挂钩梯登楼时要精准到每一个动作,水带连接必须在秒表的滴答声里做到零失误,破拆、搜救、急救……每一项技能都要练到形成肌肉记忆。除了操场上的摸爬滚打,理论学习同样是必修课。消防法规、灾害特性、装备原理……厚厚的教材被他翻得卷了边,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遇到不懂的就追着老兵问,直到把知识点吃透。而战术演练更是贴近实战的“试金石”——模拟高层住宅火灾时,他要在浓烟弥漫的楼道里快速定位被困者;模拟化工装置泄漏时,他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高温下精准操作堵漏设备。正是这些高强度训练和扎实的专业素养积累,让于壮强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逐渐变得沉稳干练,具备了应对各类险情的底气。
于壮强说,军营教会他的不只是过硬的技能,更是刻进骨子里的“见险必冲”。那是在训练塔上纵身跃下时的毫不犹豫,是听到警铃响起时条件反射般的冲锋,是面对危险时心里那句“让我来”的本能。这身军装赋予他的是融进血脉的担当。
海岸坚守:退役不褪色的“守护者”
2006年退役后,于壮强回到家乡荣成做点小买卖。随着夏天来荣成的游客增多,他便和朋友在荣成市马栏耩海滩支起帐篷,摆个小摊,向游客卖些游泳用品。在海边长大的他深知海边暗藏的危险,海浪前一秒还温顺地舔着沙滩,下一秒就可能翻涌着露出獠牙。所以每天摆摊时,他的目光总在浪花与游客间游移,看到有人往深水区走,就会扯着嗓子喊:“那边暗流多,退回来点!”遇到孩子追着浪花跑,总会耐心叮嘱家长看好孩子——多年的职业训练早已让“警惕”二字刻进他的神经。随身的背包里永远备着脚蹼、救生衣和强光手电,就像随时待命的战士,等待着冲锋的哨声。
平凡即伟大:他的守护,温暖了一片海
如今,海岸线上的风还在吹,于壮强的身影依旧每天出现在沙滩边。摆摊时,他同样会反复叮嘱游客远离危险区,也会时不时抬头望一眼海浪。而每当险情发生,他冲向大海的脚步从未有过丝毫迟疑。
于壮强就像海边一块沉默的礁石,任凭潮起潮落,始终稳稳地立在那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没有众人簇拥的光环,可那身被海水泡得发皱的救生衣,那双被礁石磨出厚茧的手掌,还有每次救人后默默离去的背影,都在诉说着一名退役军人的担当。他用跨越军营与海岸的这份最朴素的坚守,守护着眼前大海的宁静,也用一次次挺身而出的温暖,照亮了每个途经此地游客的心灵。英雄从不用刻意寻找,他们就藏在烟火人间里,藏在每一次“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敢里。
若有战,召必回。对于壮强来说,守护这片海,就是他现在的“战位”。
来源:山东省威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