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他们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上,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
“十、九、八……三、二、一,点火!”屏幕里传来的倒数声格外平静,而坐在屏幕前的成大钢却悄悄地捏紧了自己的拳头。虽然已经参与了20次神舟飞船的装配工作,但每一次的飞船发射都会让他既紧张又心潮澎湃。
伴随着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屏幕内外传来的欢呼声不绝于耳。此时的成大钢终于放松下来,紧张的情绪开始被自豪取代。“虽然我们已经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号的全部装配工作,但每一次接到任务,都感觉是一项新的挑战。”
好兵就像螺丝钉 拧紧了就不动
当兵这件事,对成大钢来说实在顺理成章。1994年秋天,18岁的成大钢成为上海新中华机器厂(现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总厂”)的一员。上班之后,一纸征兵通知点燃了成大钢心中的那团火,他毅然报名参军,并于同年底成功入伍。
进入部队后,成大钢从小喜欢修理东西的特点被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的回忆里,学习是部队生活里的核心关键词之一。“我当时被分配到了高炮旅,主要的学习、工作内容就是修理高炮指挥仪。”从懵懂青年到能够上手修理高炮指挥仪,成大钢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经过3年的磨炼,他不断精进技术,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炮指挥仪修理精兵。
时光如梭,一晃4年过去了,退役后的成大钢面临着人生路上的重要选择——是回到原单位,还是乘着改革浪潮去经商?身边的战友有的选择南下去开拓自己的事业,也有人选择进入大公司就职,而成大钢则果断地把自己的退役证夹进《载人飞船总装》的扉页。退役时,班长的那句“好兵就像螺丝钉,拧紧了就纹丝不动”在他的脑海里反复回放。儿时的喜好、青年时期的磨砺与自己对于航天事业的热忱在此时达成了高度统一。“我要回航天总厂,我要为航天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钻得了舱体、吃得了苦、耐得了寂寞
刚回到航天总厂的成大钢,带着些许懵懂和满腔热情,投身热火朝天的工作。彼时,载人航天工程正值关键技术攻关期,复杂的舱体、忙碌的车间、充满干劲的工作人员构成了一次又一次充满时代感的潮涌。刚刚接触载人飞船的成大钢,面对这庞然大物,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熟悉是因为自己在部队就是做高炮指挥仪修理的。我看到那些电缆、插头,会不由自主地去判断它们的结构,很多时候都会产生一种相似感。”而陌生则是因为载人飞船与高炮指挥仪截然不同,其舱体结构、动力控制、安装方式等细节都需要重新摸索。但就像自己的名字“大钢”一样,4年部队生涯锻炼了成大钢永不言弃的意志品质,让他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块。
为了让自己能够精准掌握载人飞船的装配任务,成大钢给自己设定了“三得”目标——钻得了舱体、吃得了苦、耐得了寂寞,从源头上开始钻研技术。
朴实的成大钢说话不多,对那些浸透了汗水的过往并不愿多言,但那次长达8小时的进舱总装任务,还是让他印象深刻。“出来的时候我浑身都湿透了,而且由于飞船舱体比较小,我们必须蹲着工作,时间一长,腿就会自己抖起来。”说着说着,成大钢悄悄笑了一下。不过即便如此,出舱后的他还是把物料、工具收拾得整整齐齐。“总装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载人航天没有99分一说,差1分就是生死线。”
从1998年到2025年,在27年里,成大钢不仅收获了精湛的总装技术,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大钢始终将载人航天安全放在第一位。他有过无数次自豪时刻,但更让他放在心上的,是如何将经验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从一线操作人员的角度梳理一整套实操标准化流程,让总装安全更有保障。
据了解,截至目前,成大钢已经带头开发了7项操作方法、23套工艺装备,为空间飞行器总装技术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等荣誉。“在部队的时候,不管是何种时刻,我们都能找到统一的队列标准。”成大钢说,“我所做的,不过是将部队赋予我的,与工作结合起来。以后我们还会继续更新这些操作方法的标准,把操作人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细节都记录整理下来。”
是坚守,也是传承
虽然已经是载人航天飞船的总装“老法师”,但成大钢仍旧保持着积极的学习状态。就拿2022年的天舟六号总装任务来说,看似和以往一样的产品却有着许多细节上的变化,比如受限的操作空间导致安装人员难以完成极限位置的设备安装。
怎么办?解决它!连续2周的实战演练带来了一套由多个部件拼接而成的工装,不仅完美解决了舱内极限位置的设备操作需求,还优化了总装流程,减少大型吊装2次、电缆插拔50次,缩短总装周期2天;而在地面模拟实验台上,通过对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螺钉进行上百次拧紧测试,一套自研的力矩控制工装及“分级拧紧法”让问题迎刃而解。始终在飞船总装第一线的成大钢坚守的,不仅是对于技术的恒久钻研之心,更是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航天总厂的业务骨干,成大钢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把自己的经验技巧、工作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徒弟,那些同样对航天事业满怀热忱、执着负责的年轻人。“部队教会了我‘传帮带’的精神,我也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所会教给年轻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都是要靠年轻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
为了完成这个梦想,成大钢认真总结经验,参与编制《总体装配工培训教材》等10余套教材,并自制教具,为行业提供了大量教学范本。“飞船要一代一代造下去,技术也会一代代更新,我吃过的亏,不能让年轻人再吃一次。”成大钢说,“只有将新技术与过往经验相结合,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不仅如此,充满雄心的成大钢还主动打破了传承多年的“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模式,改为“一个师傅多个徒弟、一个徒弟多个师傅”的培养方式,旨在让更多的“老法师”和“年轻人”能够相互学习,提升业务能力。
截至目前,成大钢已经培养出了10余名操作骨干,极大地提高了总装队伍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飞船总装班组先后有2人获航天八院技术能手、6人获闵行技术能手。近5年,他累计组织培训20余次,培训超100人次。在成大钢的带领下,航天总厂的飞船总装班组攻克了多项技术、质量难题,班组成员共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
“我爱人一直说我50岁了还不服老。”成大钢笑了起来,“我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将近30年,到现在还是充满干劲。只要我的身体条件允许,我就要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从军营到航天事业,成大钢继承了部队的铮铮铁骨,将自己锻造成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里的一块“好钢”。“我们组装飞船的,一丝差错都不能有,因为我们承载的不仅是设计者的心血、航天员的生命,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中国人自己的飞天梦。”
光阴如梭,带走了青丝,留下的是一名老兵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以及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变的奉献。
来源: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