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这里有位不一样的“兵站长”
盛夏时节,毒辣的日头炙烤着村庄,水泥路被晒得发烫,蝉鸣声在树梢间织成一张网。村道上有个身影顶着烈日匆匆穿行——他手里拎着米和油,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丝毫没放慢脚步。
这身影不算高大,中等个头,一头利落的短寸发被汗水浸湿,露出的额头棱角分明。尽管穿着简单的军绿色体能服,腰杆却挺得笔直,举手投足间透着股军人特有的干练与沉稳。
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丫吉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邓绍斌,正趁着“八一”前夕,逐门逐户为村里的老兵送去牵挂与温暖。
军营里的热血初心
邓绍斌是一名退役军人,2003年参军入伍,曾在武警广西总队某支队服役2年。服役期间,他把“军人”二字刻进了骨子里,训练场上他是排头兵,内务评比总拿第一,因表现突出,连续2年获评优秀士兵称号。这2枚奖章,至今还被他用红绒布小心包着,放在办公室抽屉的最上层。
更让战友记挂的,是他骨子里的热心肠。服役第一年,同宿舍的战友小张因公烫伤,需要长期休养,生活起居多有不便。邓绍斌二话不说,主动揽起了照顾小张的担子。每天清晨帮他打饭、整理床铺,晚上陪他复健、读报解闷,周末还跑老远买水果给他补充营养。这一照顾,就是整整半年,直到小张康复归队。
“战友就像亲兄弟,哪能看着兄弟难住了不管?”邓绍斌总把这话挂在嘴边。军营里的这份热忱,如今成了他服务乡邻战友的初心,在村头巷尾续写着温暖故事。
战友冷暖挂心间
丫吉村里15位退役老兵的名字和近况,都清清楚楚记在邓绍斌的笔记本上,哪户有困难、哪位需要关照,他心里装着一本“明白账”。作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他常说:“老兵年轻时保家卫国,现在该咱们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
2022年5月,得知老兵老王突发脑梗后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一下子没了主心骨,邓绍斌第一时间赶往老王家。他一边安慰家属,一边拿着材料往乡里跑,一遍遍对接民政部门,详细说明情况、补充证明,终于帮老王申请到了低保。春节及八一建军节前夕,他都雷打不动去看望,捎上米油,帮着打扫屋子,陪他说说话。像这样帮困难老兵申请低保的事,他这几年办了两回,每次都跑前跑后,直到手续办妥才放心。
除了站里的本职工作,村里的大事小事也总有他的身影。森林防火季,他戴着红袖章在山头巡查;灾后清淤时,他拿着铁锹在淤泥里清理;就连谁家水管坏了、电路跳闸了,老兵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兵站长”。在邓绍斌心里,军装虽然已经脱下,可“为大家办事”的本分,早就成了改不了的习惯。
“熊猫血”献了14次
这份对战友的热忱,不只在村头巷尾的奔波里,更藏在他胳膊上那些浅浅的针孔里。邓少斌的血液是少见的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他身体里的血液也成为延续他人生命的“火种”。
“这种血型稀有,关键时刻能救命,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不能缺席献血。”邓绍斌说,他在部队服役时就开始参加献血活动。这20多年来,他已默默献血14次,累计献血量接近5000毫升。鲜红的献血证攒了厚厚一沓,整齐地收在办公室的抽屉里,和他的优秀士兵奖章并排摆放。
在他家里客厅的书柜里,还藏着一件更特殊的“藏品”——一枚Rh阴性血献血10次纪念章。这枚由桂林市中心血站设计铸造的纪念章,比普通硬币稍大,正面刻着“无偿献血 有我”的字样。邓绍斌总说这枚章“分量重”,因为它是对稀有血型献血者的特别表彰,更是10次紧急驰援的见证。
提起这20多年的献血经历,邓绍斌黝黑的脸颊泛起些许红晕,不好意思地摆摆手:“我真没做什么,都是普通退役军人该做的。”话虽轻,背后却是一次次危急时刻献血救人的温暖轨迹。10年前,他加入了“桂林市Rh稀有血型无偿献血群”,群里常年跳动着紧急求助信息。每当看到与自己相符的消息,邓绍斌从不含糊,不管手头多忙,都会第一时间联系血站。
14次献血次次主动请缨,他从没想过回报,只觉得“能让血液延续生命,是咱军人的本分”,就像那枚纪念章一样,默默发光,温暖人心。(文/孙倩)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